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新闻中心>展会资讯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热点抢先看 | 千年“天霁蓝”绽放冬奥舞台——记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菅传义

2022-07-27 来源:消费日报

gg.png

g1.png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冬奥官帽茶盏”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人文底蕴、绚烂的“天霁蓝”釉色和精致的器型设计,惊艳了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健儿与嘉宾。其创作者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理事长菅传义。

8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在江苏南京举办。届时,菅传义大师将携带众多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作品亮相展会。观众可以在7号馆7F27展位,近距离欣赏龙窑建盏的绚烂釉色,倾听大师讲述千年釉色“重现人间”的传奇经历。

gg.jpg

菅传义大师工作场景


“茶盏表面釉色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天霁蓝’为底色,与口沿部分的金色交相辉映……”2021年9月28日,“冬奥官帽茶盏”经北京冬奥组委授权,在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面向全球限量发行2022套。“冬奥官帽茶盏”的问世惊艳了来自全世界的健儿与嘉宾,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与收藏者的热捧,成为冬奥特许商品中最具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的艺术佳作。其创作者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建阳建盏协会理事长菅传义。

花白的短发,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平实的语言……初见菅传义大师,年届花甲的他俨然是一副“豫东老汉”的形象,朴实的样貌似乎与“大师”的光环并没有太多的关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老汉”,却通过半生执着的传承与创新,用粗糙而充满温度的双手把中国建盏“捧”上了冬奥的舞台,“捧”到了全世界观众的眼前,也让曾经暗淡了千年的中国建盏在当代闪耀出“时代之光”。


当“天霁蓝”遇上“冰五环”gg.jpg

大师为“冬奥官帽茶盏”刻印


深邃的“天霁蓝”,精致的冬奥会会徽,“冬奥官帽茶盏”象征着未来与梦想,在古朴中凝聚着悠久历史,将传承千年的手工绝技与充满现代的冬奥会进行完美的跨界与融合。

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曾作为皇家御用茶器。茶盏斑纹随光线和角度变换散发出绚烂多变的色彩,也因其表面绚丽多变的斑纹闻名于世。建盏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菅传义向记者介绍:“‘冬奥官帽茶盏’高度还原了宋代建盏工艺,使用单一矿石入釉烧制,将冬奥元素和非遗技艺完美结合。借助冬奥会特许商品这一特殊‘身份’,以中华传统技艺助力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建盏礼遇世界宾朋。‘冬奥官帽茶盏’从设计到烧制出样品,用了4个月。尤其是茶盏底部冬奥会徽的烧制难度非常大,刻印时必须要找准时机。”

由于建盏的烧制被誉为“人与天的较量”,会同时受到坯、釉、窑温和气温的严重制约。因此,“冬奥官帽茶盏”底部冬奥会徽的烧制,成为当时摆在菅传义面前的一道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

菅传义说,“冬奥官帽茶盏”的瓷土由于含铁量高,韧性和可塑性相对差一些。在茶盏底部印刻冬奥会徽也成为创作中的瓶颈。为了保证会徽完美呈现,需要在湿坯晒到30%干燥度时进行修坯,并在底部印刻,才能在瓷土上呈现出清晰、完整、全面的冬奥会徽标志。在刻印印章材质的选择上,先后采用了塑料、玻璃、金属等不同的材质,经过不断摸索,最终选定了专门订制的铜质印章,才得以让冬奥会徽完美立体的呈现在茶盏底部。

“在全生产流程中,针对冬奥会徽设定了多达八次的检查与筛选。一件斑纹优美、且外观没有缺陷的‘冬奥官帽茶盏’是在大量废品和次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成品率仅为20%。”菅传义表示:“除会徽部分,跳釉、缩釉、光泽不够温润、质地不够细腻等看似细微的问题都会成为茶盏‘落选’的原因,而被筛选下来的茶盏则会被现场砸毁,保证绝不流入市场。”

回顾“冬奥官帽茶盏”的创作过程,菅传义感慨地说:“将冬奥元素和非遗技艺完美结合,是匠人匠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艺术碰撞,是冬奥会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旨在通过冬奥的影响力推广优秀的非遗技艺,以中华传统技艺助力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建盏礼遇世界宾朋。”


从“门外汉”到“单一矿石结晶釉”大师


 “冬奥官帽茶盏”让更多的观者认识了建盏之美,也让菅传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建盏大师。但如今的大师,也曾经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

1982年,菅传义从部队退伍回到河南商丘老家,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由于附近就是隋唐大运河,经常有人挖泥沙盖房子,伴随着泥沙出土的还有一些古瓷器。出于兴趣,他走上了宋瓷收藏之路,1987年至1999年,他陆续收藏了很多瓷器,成了收藏界的行家。1999年,菅传义专门到江西景德镇学习烧制瓷器,此后6年间,他几乎把国内较为有名的几个窑口的瓷器都进行了复烧。在复烧的过程中,菅传义发现唯有建窑这个窑口的瓷器烧制难度最大,这引起了他强烈的“求胜心”。2013年,菅传义利用电窑成功复烧出建盏,但是,复烧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菅传义在建盏的传承探索止步。他认为,古人是在龙窑里把建盏烧制出来的,从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龙窑柴烧中复烧建盏。经过多方走访考察与实地调研,2015年菅传义在建盏发源地——南平建阳,按照古籍设计建成了一条阶级式平焰龙窑。

菅传义表示,一件好的茶盏,制作工艺堪称繁复,从取土开始,要经过揉泥、拉坯、晾干、洗坯、上釉等20多道工序。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许多工序还是要依靠手艺人手头的“奇技”和多年累积的经验来完成。

“‘冬奥官帽茶盏’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迷人的‘天霁蓝’,主要原因就是源于古法单一矿石结晶釉工艺。”菅传义表示:“单一矿石由于原料含铁量高,可塑性不强,因此烧制过程比较困难。上世纪90年代,业内烧制建盏时采用的是合成调配釉,但是宋代哪里有合成釉料?想要最大程度地复原建盏,就必须摒弃现行的这种合成调配釉烧制法,回归宋人的烧制方式。”为了复原真正的建盏,菅传义把好不容易到手的两吨釉水全部倒掉,开始去全国各地寻找最顶级的矿石原料。

菅传义在日复一日的试验、总结、研发过程中,终于通过矿石直接球磨入釉、不添加草木灰的方法,烧制出了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

“单一矿石结晶釉,无任何辅助材料,也叫一元一次配方,最大的特点是抗腐蚀、耐酸碱、使用寿命长。”菅传义说:“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只有分毫不差复刻才能体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背景赋予器物的价值。创新未尝不可,但必须是在宋瓷原有的基础上。”

“单一矿石釉的建盏没有添加助熔剂和结晶剂,烧成温度必须超过1400度,窑炉周边高达50—60摄氏度。而且单一矿石釉对于每个温度节点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偏差,就会整窑报废。因此,烧窑时,必须盯紧升温、保温、降温、还原的每一个节点,通宵达旦是常事。龙窑采取全部纯人工操作、烧柴的方式,对气温的可控性低,有些信息和技术还未完全掌握,所以成功率还比较低。”菅传义说。

自2009年全身心投入研究建盏烧制以来,菅传义试验了全国140多种石头,烧制了26万多个坯、6500多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而让他真正满意的作品只有区区几十件。菅传义坚定地对记者说:“艺术没有止境,真正的建盏烧制技艺也没有终点,只有一座留给匠人不断攀爬的山峰。”

gg.jpg

建盏:金钱豹

gg.jpg

建盏:窑变紫罗兰


一身“倔劲”只为烧出“曜变天目”


2016年厦门茶博会期间,菅传义带着这几年烧制出的部分精品前往参展。展会上,有位藏家出价220万元想购买他其中一件建盏,却被他婉拒了。当时,有人说菅传义一身“倔劲”,而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参展不是为了卖东西,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我的产品,这些建盏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菅传义对于建盏复兴的执着与“倔劲”,不仅让他错失了作品被高价收藏的机会,更让他的健康出现状况,几次经历了“死里逃生”。

菅传义为了再现宋瓷烧制的环境,查遍了各种相关文献,又拜访多名本地的老窑工,向他们虚心求教,一遍遍地设计、建造、改良,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最终他找到了适合烧制建盏的顶级矿石,并根据古籍记载建成了一条南北结合烧制难度最大的阶级式平焰龙窑。原料和窑口解决了,又不断地在选矿、磨釉、烧窑等过程一步步摸索。忙碌的工作为菅传义的复兴建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先后经历了三次突发性心肌梗塞。其中,有一次更是惊险万分,他在回窑厂的途中病发,只能强忍着剧痛去了最近的医院。车刚停在医院门口人就昏死过去了,幸亏值班医生发现门口的车停得有异样,才将他抢救过来。

花甲之年的菅传义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要用古法技艺恢复宋瓷建盏。菅传义对记者说:“所有的瓷器中,建盏烧制的难度很大,它在不变中运化出万变,是能够代表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这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曜变天目盏’是建盏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用龙窑烧出传统的‘曜变天目盏’捐献给国家,让咱们的国人不用出国就可以看到宋瓷的巅峰之作——‘曜变天目盏’。”

前半辈子扛过枪、站过岗,做过生意,搞过收藏。后半辈子,穿沙漠、走戈壁、访名师、查古籍、学制瓷、寻矿料、修龙窑、挖绝技……菅传义对记者说:“在建盏传承与复兴的过程中,难度越大的瓶颈,就意味着挑战性越强,而我就是喜欢挑战高难度。建盏能够经历辉煌、消失、重生、复兴,这其中包含了无数陶瓷匠人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我经历的这些困难也好,磨难也罢,都不算什么。能给后人留下些好的经验,能让古籍中茶盏重现于世,再苦、再难都值了!”


文|消费日报 贾淘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