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糖业技术进步
2007-09-24 来源: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原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建于1958年,总部设在广州,是我国甘蔗糖业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下属海南甘蔗育种场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是我国唯一的甘蔗杂交制种基地;下属湛江甘蔗研究中心位于湛江市遂溪县,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甘蔗选育种基地。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糖分技术委员会、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中心、全国糖业信息中心等机构挂靠在我所。在部里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所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集甘蔗品种改良、栽培、植保、甘蔗制糖及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能源的研究开发于一体,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综合优势、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
1999年,作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原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之一,我所由事业单位转制,属地化管理,更名为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化运行,面临着制度、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多年来,我所 班子带领全所职工积极探索与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和万事兴”的治所理念,以“科学发展、和谐共赢”为共同价值观,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我所占地约160万平方米,室内实验场地面积约8600m2。试验设施完备,拥有大型精密及各种仪器200多台,馆藏图书30多万册。近年来,我所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充分利用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和我所自筹资金,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绩:所本部科研大楼维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实验室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先后添置了PCR基因扩增仪、电泳仪、液相色谱仪、细胞融合仪、全自动发酵罐等仪器设备,设备配置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配置水平,实验研究条件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海南甘蔗育种场杂交制种设施改善及海南陵水开花基地建设,使甘蔗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效率显著提高;湛江甘蔗研究中心洋青甘蔗选育种基地、地膜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超市的建设,解决了我所甘蔗选育种用地不足问题,使湛江甘蔗研究中心成为集育种、植保、栽培等方面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甘蔗农业综合试验基地。
我所树立了一流业绩需要一流人才的观念,千方百计多渠道引进人才,为急需人才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在引进紧需人才的同时,加速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科技骨干到大学、科研院所攻读学位;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培训,提高中层干部管理水平;对全所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在全所营造人人向上的氛围。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向省人事厅和有关部门争取,尽早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点。我所现有科技人员224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7人,副高级研究人员47人,博士3人,硕士25人。科研队伍人员素质高,结构合理,专业技术领域覆盖了甘蔗制糖及其生物炼制研发的整个产业链。
通过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改善了我所的科研条件,全国甘蔗育种与杂交制种基地、国家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广东省蔗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广东省甘蔗糖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我所,大大提升了我所科技创新能力。
二、服务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需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面对财政经费逐年减拨,转制院所普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和困难,加上当时制糖行业连年亏损,我所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有些领导和员工思想上产生了“走出蔗田,跳出糖门”的念头,但大多数的同志仍坚信我们的甘蔗糖业大有可为,大有文章可做;认为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我所还是最适合在甘蔗制糖行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继续担当甘蔗制糖技术领域排头兵。我们十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转制院所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甘蔗糖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对生物能源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开拓进取,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2001年以来,我所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其中69项纳入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科技计划,共取得科研经费资助约26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863项目"甘蔗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糖能专用新品种培育"、国家948项目"甘蔗良种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国家948项目“甘蔗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及其产业化”、科技部项目“甘蔗燃料乙醇生产工艺优化和环保技术开发”、科技部项目“β-葡聚糖酶在制糖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能源甘蔗高效生产及燃料乙醇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原国家经贸委项目“完善我国糖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一大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我所还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援助的《中国贫困地区甘蔗改良》项目、科技部中澳国际合作项目“甘蔗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改良”,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古巴、泰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着长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2006年“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这是甘蔗制糖行业在全国唯一的重点实验室,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我所长期服务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直担当甘蔗制糖和生物能源研究开发排头兵的肯定和支持。
2001年以来通过科技攻关,我所共取得科技成果18项,累计有12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地市政府部门奖励,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以及地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项。专利授权6件。
三、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作为甘蔗制糖和生物能源研究开发排头兵,长期以来我所在解决行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甘蔗农业研究领域优势明显。
我所是全国甘蔗育种的源头,在甘蔗杂交制种和亲本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甘蔗品种改良及配套高效安全栽培技术、蔗地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1)拥有全国唯一的集甘蔗种质资源保育利用与甘蔗杂交制种于一体的海南甘蔗育种场,建于该场的甘蔗种质资源圃(广东省甘蔗种质资源库)保育种质数量达2135份,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局认可的资源圃。
(2)已为全国甘蔗育种单位提供近10万个杂交花穗,这些花穗已育成了180多个甘蔗新良种,其中,1999—2005年就达47个。迄今,我国大陆自育的甘蔗品种,全部出自我所生产的杂交种子。迄今利用当地野生种质创新的亲本已产生25个优良甘蔗品种,其中1999-2005年审定的17个。是近年来国际上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扩大甘蔗遗传基础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
(3)我所已选育甘蔗品种近60个,其中,近五年来经省级审(鉴)定的甘蔗新品种10个,在全国蔗区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其中粤糖93-159近三年来已成为全国第五大推广品种,粤糖94-128和粤糖95-168等新品种在粤桂滇等主产蔗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4)我所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螟虫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该技术已连续十多年在全国主产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5)我所在甘蔗因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双高”甘蔗栽培与管理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多年来一直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主产区的大、中型制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和蔗农的一致好评。
2、甘蔗制糖技术广泛应用。
我所甘蔗制糖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在国内享有盛誉。长期以来,不断为甘蔗制糖工艺过程改进提供技术支撑,是我国制糖工业多项重大技术的首创者,如亚法制糖工艺的管道硫熏中和系统,节能等压排水技术,逆转蔗刀机破碎系统,双辊喂料技术,压榨提汁复式渗透技术,蔗汁与糖浆的汽浮清净技术等。这些成果目前都已成为我国制糖工业中广为采用的技术。
(1)糖浆上浮是一项提高白糖产品质量的技术。自2004/2005榨季推广应用以来,共推广十余家厂,产值达1200余万,获得厂家广泛认同。采用糖浆上浮工艺的厂,白砂糖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二氧化硫含量,一般下降40%以上。是执行《白砂糖》新国标有力的技术保障。
(2)高效捕汁器。是一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应用于糖厂糖浆蒸发系统的高效波纹板捕汁器,主要防止蒸发二效汽凝水含微糖份,使二效汽凝水能回锅炉使用,一方面提高了糖厂的热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糖厂高温、高糖份水的排放量,有利于环保。近年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十余家厂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滤汁上浮技术为我所与广西轻工研究院合作开发。该技术解决了近年业界在推广应用环保型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时带来的工艺问题,能过汽浮技术单独处理滤清汁,不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而且提高产糖率。
(4)糖厂蒸发自控制技术。此技术使糖厂蒸发工段的稳定性大为增加,保糖浆锤度的相稳定,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节能。这项技术已在湛江华海糖厂推广应用取得成功,今年将在广西推广应用。
(5)由我所制定的2项糖产品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和《原糖》(GB15108-2006)于2006年发布和实施。《白砂糖》新国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可操作性更强,对提高我国白砂糖质量和规范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糖》新国标对建立技术壁垒,控制原糖进口,保护我国制糖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综合利用与甘蔗生物能源研究开发取得新突破。
我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甘蔗生物质能研究开发的单位,在糖厂酒精生产和蔗渣生物能源利用方面已有过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多年来糖蜜酒精发酵固化酵母等技术和产品在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大规模应用,近五年业务产值达700余万元。糖蜜酒精废液浓缩焚烧技术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为能糖厂酒精生产的及能源酒精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我所紧紧抓住国家对生物能源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研究,在能源酒精酵母菌种选育、发酵技术研究、蔗渣纤维制燃料乙醇、高效节能蒸馏工艺、清洁生产等全方位开展研究工作,为甘蔗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所建立了能源酒精酵母菌种库,保藏有酒精发酵专用的各种酵母菌株近100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和采用细胞融合、基因重组、诱变等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初步筛选出耐高糖、耐高乙醇浓度、耐高温、以及高转化率的酒精发酵酵母菌株。
我所在蔗渣纤维乙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首次通过纳米对撞辅助稀酸处理技术,获得蔗渣纳米级纤维颗粒,大大提高了纤维素酶的酶解效率;同时,对传统糖蜜酵母菌株AS2.1190进行木糖代谢途径改造,把木糖代谢相关基因xyl1,xyl2等整合进入其染色体,构建得到能够利用葡萄糖、木糖、蔗糖共发酵乙醇的工程菌株GZ4-127。
多年来我所在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在努力实现“保牌争效、强所富民”目标的同时,推动了甘蔗制糖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制糖行业的竞争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所转制以来,品种、植保、栽培、制糖、环保、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为行业创造经济效益年均超过10亿元。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身取得经济效益,是我所的生存之本;服务于国家利益需要,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是我所的价值所在。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原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建于1958年,总部设在广州,是我国甘蔗糖业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下属海南甘蔗育种场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是我国唯一的甘蔗杂交制种基地;下属湛江甘蔗研究中心位于湛江市遂溪县,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甘蔗选育种基地。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糖分技术委员会、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中心、全国糖业信息中心等机构挂靠在我所。在部里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所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集甘蔗品种改良、栽培、植保、甘蔗制糖及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能源的研究开发于一体,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综合优势、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机构。
1999年,作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原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之一,我所由事业单位转制,属地化管理,更名为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化运行,面临着制度、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多年来,我所 班子带领全所职工积极探索与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和万事兴”的治所理念,以“科学发展、和谐共赢”为共同价值观,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我所占地约160万平方米,室内实验场地面积约8600m2。试验设施完备,拥有大型精密及各种仪器200多台,馆藏图书30多万册。近年来,我所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充分利用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和我所自筹资金,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绩:所本部科研大楼维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实验室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先后添置了PCR基因扩增仪、电泳仪、液相色谱仪、细胞融合仪、全自动发酵罐等仪器设备,设备配置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配置水平,实验研究条件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海南甘蔗育种场杂交制种设施改善及海南陵水开花基地建设,使甘蔗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效率显著提高;湛江甘蔗研究中心洋青甘蔗选育种基地、地膜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超市的建设,解决了我所甘蔗选育种用地不足问题,使湛江甘蔗研究中心成为集育种、植保、栽培等方面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甘蔗农业综合试验基地。
我所树立了一流业绩需要一流人才的观念,千方百计多渠道引进人才,为急需人才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在引进紧需人才的同时,加速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科技骨干到大学、科研院所攻读学位;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培训,提高中层干部管理水平;对全所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在全所营造人人向上的氛围。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向省人事厅和有关部门争取,尽早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点。我所现有科技人员224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7人,副高级研究人员47人,博士3人,硕士25人。科研队伍人员素质高,结构合理,专业技术领域覆盖了甘蔗制糖及其生物炼制研发的整个产业链。
通过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改善了我所的科研条件,全国甘蔗育种与杂交制种基地、国家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广东省蔗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广东省甘蔗糖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我所,大大提升了我所科技创新能力。
二、服务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需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面对财政经费逐年减拨,转制院所普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和困难,加上当时制糖行业连年亏损,我所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有些领导和员工思想上产生了“走出蔗田,跳出糖门”的念头,但大多数的同志仍坚信我们的甘蔗糖业大有可为,大有文章可做;认为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我所还是最适合在甘蔗制糖行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继续担当甘蔗制糖技术领域排头兵。我们十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转制院所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甘蔗糖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对生物能源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开拓进取,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2001年以来,我所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其中69项纳入了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科技计划,共取得科研经费资助约26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863项目"甘蔗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糖能专用新品种培育"、国家948项目"甘蔗良种和技术引进与推广"、国家948项目“甘蔗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及其产业化”、科技部项目“甘蔗燃料乙醇生产工艺优化和环保技术开发”、科技部项目“β-葡聚糖酶在制糖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能源甘蔗高效生产及燃料乙醇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原国家经贸委项目“完善我国糖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一大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我所还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援助的《中国贫困地区甘蔗改良》项目、科技部中澳国际合作项目“甘蔗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改良”,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古巴、泰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着长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2006年“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这是甘蔗制糖行业在全国唯一的重点实验室,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我所长期服务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直担当甘蔗制糖和生物能源研究开发排头兵的肯定和支持。
2001年以来通过科技攻关,我所共取得科技成果18项,累计有12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地市政府部门奖励,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以及地市厅级科技进步奖5项。专利授权6件。
三、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作为甘蔗制糖和生物能源研究开发排头兵,长期以来我所在解决行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甘蔗农业研究领域优势明显。
我所是全国甘蔗育种的源头,在甘蔗杂交制种和亲本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甘蔗品种改良及配套高效安全栽培技术、蔗地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1)拥有全国唯一的集甘蔗种质资源保育利用与甘蔗杂交制种于一体的海南甘蔗育种场,建于该场的甘蔗种质资源圃(广东省甘蔗种质资源库)保育种质数量达2135份,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局认可的资源圃。
(2)已为全国甘蔗育种单位提供近10万个杂交花穗,这些花穗已育成了180多个甘蔗新良种,其中,1999—2005年就达47个。迄今,我国大陆自育的甘蔗品种,全部出自我所生产的杂交种子。迄今利用当地野生种质创新的亲本已产生25个优良甘蔗品种,其中1999-2005年审定的17个。是近年来国际上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扩大甘蔗遗传基础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
(3)我所已选育甘蔗品种近60个,其中,近五年来经省级审(鉴)定的甘蔗新品种10个,在全国蔗区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其中粤糖93-159近三年来已成为全国第五大推广品种,粤糖94-128和粤糖95-168等新品种在粤桂滇等主产蔗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4)我所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螟虫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该技术已连续十多年在全国主产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5)我所在甘蔗因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双高”甘蔗栽培与管理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多年来一直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主产区的大、中型制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和蔗农的一致好评。
2、甘蔗制糖技术广泛应用。
我所甘蔗制糖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在国内享有盛誉。长期以来,不断为甘蔗制糖工艺过程改进提供技术支撑,是我国制糖工业多项重大技术的首创者,如亚法制糖工艺的管道硫熏中和系统,节能等压排水技术,逆转蔗刀机破碎系统,双辊喂料技术,压榨提汁复式渗透技术,蔗汁与糖浆的汽浮清净技术等。这些成果目前都已成为我国制糖工业中广为采用的技术。
(1)糖浆上浮是一项提高白糖产品质量的技术。自2004/2005榨季推广应用以来,共推广十余家厂,产值达1200余万,获得厂家广泛认同。采用糖浆上浮工艺的厂,白砂糖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二氧化硫含量,一般下降40%以上。是执行《白砂糖》新国标有力的技术保障。
(2)高效捕汁器。是一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应用于糖厂糖浆蒸发系统的高效波纹板捕汁器,主要防止蒸发二效汽凝水含微糖份,使二效汽凝水能回锅炉使用,一方面提高了糖厂的热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糖厂高温、高糖份水的排放量,有利于环保。近年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十余家厂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3)滤汁上浮技术为我所与广西轻工研究院合作开发。该技术解决了近年业界在推广应用环保型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时带来的工艺问题,能过汽浮技术单独处理滤清汁,不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而且提高产糖率。
(4)糖厂蒸发自控制技术。此技术使糖厂蒸发工段的稳定性大为增加,保糖浆锤度的相稳定,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节能。这项技术已在湛江华海糖厂推广应用取得成功,今年将在广西推广应用。
(5)由我所制定的2项糖产品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和《原糖》(GB15108-2006)于2006年发布和实施。《白砂糖》新国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可操作性更强,对提高我国白砂糖质量和规范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原糖》新国标对建立技术壁垒,控制原糖进口,保护我国制糖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综合利用与甘蔗生物能源研究开发取得新突破。
我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甘蔗生物质能研究开发的单位,在糖厂酒精生产和蔗渣生物能源利用方面已有过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多年来糖蜜酒精发酵固化酵母等技术和产品在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大规模应用,近五年业务产值达700余万元。糖蜜酒精废液浓缩焚烧技术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为能糖厂酒精生产的及能源酒精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我所紧紧抓住国家对生物能源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甘蔗燃料乙醇研究,在能源酒精酵母菌种选育、发酵技术研究、蔗渣纤维制燃料乙醇、高效节能蒸馏工艺、清洁生产等全方位开展研究工作,为甘蔗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所建立了能源酒精酵母菌种库,保藏有酒精发酵专用的各种酵母菌株近100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和采用细胞融合、基因重组、诱变等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初步筛选出耐高糖、耐高乙醇浓度、耐高温、以及高转化率的酒精发酵酵母菌株。
我所在蔗渣纤维乙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首次通过纳米对撞辅助稀酸处理技术,获得蔗渣纳米级纤维颗粒,大大提高了纤维素酶的酶解效率;同时,对传统糖蜜酵母菌株AS2.1190进行木糖代谢途径改造,把木糖代谢相关基因xyl1,xyl2等整合进入其染色体,构建得到能够利用葡萄糖、木糖、蔗糖共发酵乙醇的工程菌株GZ4-127。
多年来我所在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在努力实现“保牌争效、强所富民”目标的同时,推动了甘蔗制糖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制糖行业的竞争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所转制以来,品种、植保、栽培、制糖、环保、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为行业创造经济效益年均超过10亿元。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身取得经济效益,是我所的生存之本;服务于国家利益需要,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是我所的价值所在。